褶皺里的山河:在《秋園》中觸摸生命的溫度
暮色漫過窗臺時,《秋園》的紙頁帶著歲月的褶皺輕輕合上。楊本芬用女兒的筆觸織就的,不只是一位女性的生命長卷,更是千萬個被時代洪流裹挾的靈魂,在苦難與堅韌中交織出的深沉回響。泛黃的字跡里,我仿佛看見秋園踩著三寸金蓮,在泥濘的田埂上跋涉,她走過的每一步,都在歷史的肌理中烙下無聲的印記。
秋園的一生,是被苦難浸泡卻始終倔強(qiáng)生長的史詩。饑荒肆虐的歲月里,她將榆樹皮磨成粉摻著野菜,在煙熏火燎的灶臺前為家人熬煮生存的希望;當(dāng)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成為剜心之痛,她獨(dú)自蜷縮在漏雨的屋檐下,用粗糙的手掌反復(fù)摩挲兒女留下的舊衣,將淚水化作深夜里的嘆息。最刺痛人心的,是她在絕望中依然保持的善意——即便自己食不果腹,仍會悄悄把半塊紅薯塞進(jìn)鄰家孩童的掌心。這份在絕境中綻放的人性之花,恰似寒冬里的臘梅,以柔弱姿態(tài)對抗著命運(yùn)的冰霜。
楊本芬的文字像一柄刻刀,在平實(shí)的敘述中雕琢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沒有宏大的歷史敘事,只有灶臺邊的絮語、油燈下的剪影、補(bǔ)丁摞補(bǔ)丁的衣裳,這些細(xì)碎的生活切片,拼湊出一個時代的蒼涼底色。當(dāng)我讀到秋園在寒冬里赤腳為丈夫?qū)に帲瑑鼋┑哪_趾在雪地上拖出蜿蜒的血痕,突然意識到,所謂歷史的厚重,往往就藏在這些被忽略的個體生命里。那些在苦難中淬煉出的堅韌,那些在絕望中迸發(fā)的希望,才是支撐文明前行的真正脊梁。
合上書卷,窗外的梧桐樹沙沙作響,恍惚間竟與書中某個黃昏重疊。我忽然懂得,《秋園》的意義不僅在于講述一段往事,更在于提醒我們:每一個平凡的生命都承載著山河的重量。那些淹沒在歲月長河中的女性,她們的苦難與抗?fàn)帯㈦[忍與溫柔,共同編織成了民族的精神圖譜。而當(dāng)我們在快餐時代追逐喧囂時,這樣的故事就像一泓清泉,讓我們得以觸摸到生命最本真的溫度,在褶皺里窺見永恒的山河。
時間:2025-05-28 作者:顧軒榕 來源:校園文學(xué)網(wǎng) 關(guān)注:
散文推薦
- 良夢
- 星火點(diǎn)亮夜幕,燃盡人聲
- 05-27
- 我低頭看雨
- 我低頭看雨,它將灰塵,吻的泥濘
- 05-27
- 齒輪
- 時光就像掉了齒輪一樣咯吱咯吱地略過
- 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