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夜放花千樹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創作的這首《青玉案·元夕》,大家一定不會陌生,作者生動描繪了當時元宵節的夜景。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或元夕,中國有“不過十五還是年”的說法,因此它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后一個重要節令。
元宵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不過,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兩漢和魏晉之后。
元宵節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元宵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元宵節又稱燈節,自然與燈籠有關。燈籠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工藝品,它起源于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
走馬燈的新奇之處在于它的“自動化”功能,它是世界上最早對于熱氣流成功運用的范例。縱觀前古到如今,走馬燈始終有一個基本的制作原理和基礎配置:首先在燈中置掛一轉輪,在轉輪的分支枝干上貼上手工剪制的人像、動物像和花像等,然后在轉輪的下方放上置有蠟燭的底座。蠟燭被點燃后,由于四周已經被安上了燈罩,就會產生循環的熱空氣,從而推動紙像旋轉起來,再加上燈光的投射作用,紙像投影到屏紙上,看起來就像是燈籠中的人、物等像在自己運動,奇妙而生動。
說到走馬燈,就不能不提到北宋王安石的一個故事:相傳在北宋仁宗慶歷二年,經歷十年寒窗,躊躇滿志的王安石帶著他的書童赴京參加會試。元宵佳節這天,主仆二人來到了江寧的馬家鎮,只見大街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王安石一打聽才知道是該鎮首富馬員外在為寶貝女兒征聯擇婿。當地人說馬員外有萬貫錢財但只有一個女兒,此女不僅俊秀而且自幼熟讀詩書,琴棋書畫無所不通。馬員外視女為掌上明珠以文擇婿,一共有三關,第一關即是門外所掛兩盞碩大的走馬燈,一盞燈上書寫著: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站在燈前看了一看沒有想出下聯,因為趕考事急,他只好與書童繼續匆匆趕路。
王安石會試時第一個交卷,主考官是時任參知政事、太子少師的歐陽修。他見王安石少年英俊不由心中歡喜,歐陽修便指著廳外的飛虎旗說:“我有一下聯,請你說出上聯!”王安石恭恭敬敬地說:“大人請講。”歐陽修說:“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猛想起馬家鎮上那句上聯,便脫口而出:“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歐陽修一聽大喜,“爾才思敏捷,真乃國之棟梁也。”
拜別主考官,王安石急忙趕回館驛。他叫上書童收拾東西,主仆日夜兼程趕往江寧馬家鎮。王安石和書童到了馬家鎮,趕到馬府門前,只見兩只大燈籠依然掛在門前。一個有字,一個仍是空白。王安石大喜過望,急忙下馬拿起旁邊書案上的筆一揮而就。立刻有仆人把王安石書寫的下聯送給馬員外看,征聯擇婿已有三個月,馬員外心里已經不抱太大的希望。他見到下聯頓時喜出望外,連忙命家人快請才子進來。
王安石入堂以晚生之禮拜見馬員外,小姐聽說下聯有人對上自然在屏風后觀看。馬小姐見到王安石英俊年少、器宇軒昂、話聲朗朗,早已是心花怒放。馬家父女對王安石都很滿意,后面兩關自然輕松而過。王安石和馬小姐見面后兩情相悅,就定下了終身大事。王安石命書童回家報訊,讓父母前來下聘。
這日王家聘書、聘禮送到。馬府張燈結彩鑼鼓振天,闔府上下喜氣洋洋。正在這時,王家又有仆人來報王安石為欽定第四名進士。馬家大院頓時一片歡騰,鞭炮齊鳴、鑼鼓喧天。王安石和馬小姐就在這天拜堂成親。
“洞房花燭,金榜題名”,王安石一日之內竟雙喜臨門。王安石喜不自勝,他抓起筆來在紅紙上大書連體喜字,家人、丫環紛紛拿去到處張貼,這也成為后來中國人在辦婚事時到處張貼大紅雙喜的由來。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僅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破鏡重圓的故事就發生在元宵節期間。據《太平廣記》卷一六六引《本事詩》記載,南朝最后一個政權陳的統治者陳叔寶不理朝政,終日在后宮飲酒作樂,致使國力日益衰微。而當時楊堅已建立隋朝,隨時有南下滅陳的可能。陳國社會動亂,民心不穩。陳后主有一個妹妹被封為樂昌公主,她生得幽妍清倩且文采過人,是當時有名的才女兼美女,聲名遠播,她選擇夫婿也自有眼光,不戀侯門貴族,獨重詩文才識,成年后,由自己做主下嫁太子舍人徐德言為妻。
有一天,徐德言對妻子說:“一旦國破家亡,憑著你的才氣容貌,一定會被擄入北方權貴豪門,夫妻恩愛一場,竟成永訣。若情緣未斷,還望有相見之日,應該有信物為憑。”公主聽罷,淚流滿面,便從妝奩中拿出一面鏡子,徐德言于是將一面銅鏡破為兩半,自己留一半,另一半給妻子,作為日后重見的憑證,并與妻子約定,萬一兩人失散,就用破鏡來互相尋找,鏡子重圓日,就是夫妻團圓時。徐德言說:“到時候你每年正月十五那天在市上賣這半面鏡子,如果我還活著,我也在這天來找你。”
不久后,隋文帝派遣次子楊廣和大將楊素率軍滅了南陳。民眾親離四散,樂昌公主和徐德言果然在戰亂中失散。樂昌公主被掠入了隋朝大臣越公楊素家里,成為他的寵姬。但樂昌公主郁郁寡歡,日日夜夜思念著徐德言。
每到元宵佳節,樂昌公主便私下命老仆拿著自己一直珍藏在身邊的半塊銅鏡沿街叫賣,行人見那老仆只賣半面鏡子都十分奇怪,便問要價幾何,誰知老仆的開價高得離譜,眾人都以為她神志不清,從此再無人過問。
南陳亡國之后,徐德言流離顛沛,生活困苦不堪。幾年后他流浪到了隋朝的京城長安。又逢正月十五這天,他來到集市上,看到有人正在高價叫賣半面鏡子,徐德言將那人領到住處,徐德言拿出自己保存的半邊鏡子,兩下一合,果然破鏡重圓。
經過一番詢問,徐德言才知道妻子已淪為權傾朝野的越國公的愛妾,他又悲又喜,便在鏡子的后面寫了一首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老仆拿著兩塊鏡子回去向樂昌公主復命。樂昌公主知是徐德言,她看到那首詩后,心中更加悲痛,整日愁眉不展。楊素見狀,覺得非常奇怪,便向樂昌公主詢問緣故。
樂昌公主據實以告,楊素深為感動,就派人召見徐德言,在府上設宴款待,慶賀他們夫妻破鏡重圓。此時的徐德言已是鬢生白發,憔悴落魄,恰似兩世為人。夫妻重逢,恍如夢境,但樂昌公主已為他人婦,諸多言語不知從何說起,也不敢多說一句。席間,楊素命樂昌公主做詩,公主悲喜交加,即席賦詩:“今日何遷次,新官對舊官。笑啼俱不敢,方驗做人難。”在座的人無不感嘆噓唏。
楊素更是感動不已,索性好人做到底,第二天,便送樂昌公主回到丈夫身邊,還贈送了一大筆錢財。后來徐德言與樂昌公主回到江南,二人白頭偕老。
隋朝滅南陳結束了國家長期分裂的局面,又一次實現了中國的大一統。與隋文帝提倡節儉不同,隋朝的第二位皇帝楊廣好大喜功,喜歡歌舞升平的生活。盛大的元宵燈會是與隋煬帝的大力推行分不開的。不僅如此,楊廣還寫下了歷史上第一首描寫歡慶元宵節場面的詩歌《元夕于通衢建燈夜升南樓》: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燔動黃金地,鐘發琉璃臺。
隨著元宵節成為市井百姓的節日,它也成為普通人賞燈、游玩、交友的美好時光。唐代以后,描寫、記錄元宵節的詩詞不勝枚舉,出現了不少的佳作。宋代大文豪歐陽修所填寫的《生查子·元夕》大家都耳熟能詳: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從唐宋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學作品可以看出,在元宵節期間觀看焰火表演、賞花燈、欣賞舞龍舞獅已成為當時各階層參與度非常高的全民娛樂項目。
而元宵節猜燈謎也是一項深受人民群眾喜歡的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開始于南宋。《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于燈,映于燭,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猜謎變成燈謎,其中有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很久以前,有個財主,人稱笑面虎。他見了衣著體面的人,就拼命巴結;見了粗衣爛衫的窮人,就吹胡子瞪眼。有個叫王少的年輕人,曾因衣服穿得破爛,一次去找笑面虎借糧時,被他趕出大門。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氣,他就在元宵夜提了一頂大花燈來到笑面虎家門前。笑面虎上前觀看,只見上面還寫著一首詩:
頭尖身細白如銀。
稱稱沒有半毫分;
眼睛長到屁股上,
光認衣裳不認人。
笑面虎看罷,氣得暴跳如雷,就便命家丁去搶花燈。王少忙挑起花燈,笑嘻嘻地說:“哎,老爺莫犯猜疑,我這四句詩是個謎,謎底就是‘針’,你想想是不是。這‘針’怎么是對你的呢?莫非是‘針’對你說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說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氣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圍的人都樂得哈哈大笑。這件事越傳越遠。第二年元宵,人們紛紛仿效,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人猜射取樂,所以就叫“燈謎”。以后相沿成習,猜燈謎、打燈虎成了元宵佳節的重要活動內容。
在《紅樓夢》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制燈謎賈政悲讖語》中,也有關于燈謎的記述:元妃從官里派太監到榮府送謎語讓大家猜,同時榮府的小姐、少爺們也都編了謎語讓太監帶回去給元春猜,眾人寫的那些燈謎詩也被認為是暗示了他們各自的悲劇命運和結局,以至于在猜完燈謎后,一向穩重的賈政不由得感嘆了一聲:“并非福壽之輩!”這當然是《紅樓夢》作者的匠心別具。
元宵節吃湯圓也是我國的一個傳統,吃湯圓意味著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團團圓圓,所以湯圓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必備美食。但在我國的北方,人們通常稱這種食品為“元宵”。
其實元宵和湯圓盡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別不大,但實際是兩種東西。元宵是用干粉滾制而成,餡較小,粉較多,煮出來很實在,又容易硬心。而湯圓是用糯米燙揉后的濕粉包成,通常餡較大,煮出來柔軟細膩。
一千多年來,從除夕到元宵節,燃放煙花爆竹已成為中國人的一項傳統,這種“火樹銀花”、“鞭炮齊鳴”的場景確實為節日增添了不少喜慶的色彩。但燃放煙花爆竹也會產生極大的噪音污染和空氣污染,甚至還會引發火災。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環保的重視,各級政府也加大了對環保的宣傳和治理力度,對空氣造成很大污染的燃放煙花爆竹的陋習逐步被大家所摒棄。人們在歡度傳統佳節的同時,也確保節日過得安全、環保、祥和,這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縮影吧!
時間:2025-02-22 作者:校園文學網 來源:校園文學網 關注:
隨筆推薦
- 正月里的擺攤人
- 正月初一,早上起床下樓,準備在附近轉一下。走到樓下,四處空寂,唯有樓房旁邊出口處有個擺攤人,正低著頭,利麻地削荸薺。
- 02-22
- 東風夜放花千樹
-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02-22
- 春天,如期而至
- 冬天戀戀不舍地離去后,春的腳步迫不及待地跨進了時光的門檻。在不經意的瞬間,春天,就這樣如期而至,苗嶺高原多了幾分溫潤、幾分靈動
- 02-20
- 握手情緣
- 這一別,我想會成為永別。來的太快,不知道大哥葫蘆里買的什么藥,但決斷堪比突然死亡的比賽從得到消息
- 02-20
- 小區里的孤獨身影
- 立春節氣已過,可寒意仍在空氣中徘徊不散。陽光奮力穿透云層,傾灑而下,卻被這頑固的冷意悄然隔絕,難以將融融暖意送達人間。
- 02-20
- 漸行漸遠的朋友
- 年前仕光請吃飯,說到大常了,說散步遇見他,現瘦得不成人樣……
- 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