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之旅楓涇古鎮游
上海的初冬并不寒涼,近日天氣晴好,陽光和煦,溫度也始終保持在10°~17°之間,十分舒適,適宜出游。23日這天大清早,從外面徒步鍛煉回家的我,突然冒出想去楓涇古鎮游玩的念頭,早在今年5月就有去楓涇的想法。當時查找景區位置和路線,感覺太遠,公交或地鐵不能直接抵達,而改變去了近處的泰晤士小鎮。
等老伴晨練回來,我把想法告知她,她并沒有提出異議,并告知我她的同學上周剛去過楓涇,那里蠻好玩。只是感到時間有些晚了,路上要花費近兩個小時,到了楓涇已近午時,我說要么就晚一點回家。得到同意后,我們稍作準備,于9:20出門到小區東門外車站等公交車,結果焦急等待了1個多小時也沒等到,過了10:30我們只好掃興地打道回府了,據打聽原來去那邊的車確實比較少。
我們商議明天再去,并打算早做預案,早出門。老伴把我們未能如愿出行的結果,發微信告訴了兒子。過不多久兒子回信,讓我們第二天早上7點半做好準備,他開車送我們去楓涇。我與老伴感覺到有點不好意思,兒子難得周末休息,還要起早花近兩個小時送我們,回來還要跑空一趟,就勸他不要來送,我們已經在網上查好了坐車地點和時間,不會再誤事。他說開車過去40分鐘就可以了,省得你們轉車問路太麻煩。
第二天兒子送完孫子去學校參加比賽,于7:30到樓下等我們,7:40我們上車出發,8:20就到了楓涇古鎮大門口。我們下了車與兒子道別,就直奔景區出入口準備售票。工作人員告知我們,如果你們只是游玩,不去展館就無需購票,如果過了65歲,用身份證掃碼也可以看展覽。古鎮完全對外開放,四通八達都可以進去,這個與我們去西塘等大多數古鎮需要購票完全不同。
楓涇,與周莊、同里、西塘、烏鎮、南潯并列為全國6個著名江南水鄉古鎮。這兒是讓人返璞歸真的棲息地,也是上海唯一 一個全國歷史文化名鎮。
“楓涇”的前世今生 , 地處上海金山區的楓涇古鎮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重要的“西南門戶”,與滬浙五區縣交界, 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楓涇古鎮最早興起于唐朝晚期,到元、明時,已是江南有名的古鎮了。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隱居于此,后人慕其高風亮節,又稱此地為清風涇,后簡稱風涇,之后又演變為楓涇。后人為了紀念他,將陳舜俞銅像立于正門中央。
進來古鎮,眼前就看見一個古色古香的大牌坊, 這座牌坊就是在原來分界牌坊的舊址上建立起來的,再現楓涇古鎮獨特的地理區域。整座牌坊高12米,寬14米,三間四柱,十分挺拔優美。牌坊梁坊柱基上雕刻著精致的傳統花紋,四根沖天立柱上前后懸掛著四副鎦金字聯,內容集中反映了楓涇的歷史、人文、風土民俗。楓涇古鎮牌坊,“楓涇”二字為我國著名畫家,楓涇人程十發先生題寫。
北大街是商業古街風貌保存最完整的大街。穿過街道石街坊,行走在平整的石板路上,一眼望去,窄窄的街道兩邊都是兩層樓房,身處其中,抬頭望天,只能看見窄窄的一線天,一扇扇木格窗露出原木本色。樓房臨街的一邊清一色都呈平面結構,看不出每一棟建筑的特色和規模,而從后門的市河望去,家家房子都枝出河面,或重檐疊瓦,或騎樓高聳,或勾欄亭閣,或底層的近水樓臺,層層石級通向河埠,或倚朱閣、小軒窗,組成一道多姿的水鄉民居風光,間或有大大小小的江南游船披紅掛彩、穿行其中,人景輝映,太陽高照,美不勝收,真是中國的水鄉,東方的威尼斯。
楓涇古鎮為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周圍水網遍布,區內河道縱橫,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據有關資料統計:橋梁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距今有近700年歷史。楓涇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筑群,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 鎮區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鎮。
楓涇古鎮區建筑多為明、清風格, 看上海楓涇古鎮風景圖集,均具傳統江南粉墻黛瓦的特色,房屋以兩、三層磚木結構為主,前后進房之間有廂房和天井,大宅深院有穿堂、儀門及廳堂等,前后樓之間有走道相連,稱走馬堂樓。屋面多為觀音兜和五山屏風墻。廟宇建筑多為宮殿式。
古橋連綿處,流水芳華中,鱗次櫛比的文化場館,烘托出古鎮濃厚的文化氣息。來到楓涇閑庭信步,邂逅風雅。去楓涇丁蹄非遺文化展示館、江南水鄉婚俗館、丁聰美術館、朱學范故居、程十發祖居、呂吉人畫館、謝天錫藝術館、長三角老品牌文化博物館等展館,觸碰楓涇的歷史與人文、浪漫與柔情。
我們進入古鎮游覽的第一個場館是“金圃宅第”,是清朝名臣謝墉在家鄉楓涇南鎮的內宅,因為謝墉號金圃,所以這座宅子也就因人而名,被稱作為“金圃宅第”。金圃宅第里面主要是介紹楓涇古鎮的歷史和人文展覽。最特別的是宅第南院中間立著狀元、進士,舉人三塊牌坊,上面鐫刻著出生于楓涇古鎮的3位狀元,56位進士,125位舉人的名字!是古代科舉制度的縮影。
“謝天錫是謝墉的后孫,生于楓涇,在楓涇成長,從楓涇走出去的文化名人。他在世時,曾多次回到他就讀過的楓涇中學參觀。”2009年時,丁鎮長邀請謝天錫來楓涇,參觀最新考據修葺的景點金圃宅第,并告訴他,“這是謝墉的宅子,也是你們謝家祖宅。”謝天錫當即欣然為“金圃宅第”題下匾額。
2020年,謝天錫辭世,在其家屬的支持下,一個以謝天錫命名,展示楓涇謝氏家族文化成就的藝術館開始籌備。2023年3月25日,謝天錫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它給楓涇文化又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謝天錫的作品多在潑墨畫上。潑墨技法在宋、明時期達到高峰,清朝后漸式微。他不僅僅是沿襲前人的筆墨技法,而把多年西畫藝術底蘊融入其中,讓潑墨畫具有素描式的奔放線條、又有雕塑的塊面感、體積感,給人以力度和量度的雙重沖擊。
1951年,謝天錫在蘇州美專,受教于現代杰出畫家、美術教育家、中國流藝術家畫派創始人之一的劉海粟先生,以及讓謝天錫至今念念不忘的素描恩師孫文林先生等名家。
謝天錫在藝術上孜孜追求,不斷尋求完善和完美,在油畫藝術上征服了一座又一座山巒。他創作的《民族恨》、《橋工血淚》、《八一起義紀念館》、《我們和毛主席在一起》等大量的大型油畫、連環畫與雕塑作品,在當時引起極大反響,在油畫界享有崇高聲譽。
景德鎮陶瓷學院是中國唯一的一所陶瓷高等學校,從這里走出了眾多全國工藝美術大師和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當初正是包括謝天錫在內的八個年青人披荊斬棘,創辦了景德鎮陶瓷學院。如今,他的不少學生成為各藝術領域的中堅力量。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張育賢,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聞畫家姓名,就有似曾相識的親近感 ,一是我與畫家同姓本家,二是畫家與我的故鄉江西有緣,從展廳看過前言,知道他早年在江西參與創建景德鎮陶瓷學院和民盟江西畫院。其作品多次參加江西個展,前幾年參加“八大故鄉人”江西名畫家七人畫展,我的大學同學彭開天與謝天錫同列其中。我在畫展開幕式參展畫家合影圖片前駐足觀看良久,據說此次畫展,在國內美術界反響強烈。當欣賞到謝天錫一幅幅繪畫作品原作時,讓我感到十分震撼。炭筆素描灑脫寫實、沖擊力強,彩墨人物上色大膽、驚艷靚麗。
走進古鎮,廊棚蒼老,弄堂幽深,似乎進入了久遠的歷史。時代的變遷,如今大戶人家的亭臺樓閣只留下記憶,早已人去樓空,只有一池河水相互依偎。狹長的小巷,交錯縱橫,隨處可見鎮上的居民閑適的生活。
楓涇鎮內河道縱橫、橋梁眾多。小橋、流水、人家與江南幾乎所有古鎮有異曲同工之處。最有名的周莊有雙橋,而這里有楓涇三橋,這三橋分別是北豐橋、竹行橋、清風橋,三橋相連,互為景觀,這些小橋造型各異,美觀結實。組成楓涇一道極具特色的亮麗風景線。三橋的橋名是由著名的國畫大師程十發和全國著名的書法家黃苗子所題寫。楓涇三橋是楓涇南北、東西市河交叉口的一個獨特景觀。
在三橋的旁邊還有一座清風閣茶樓,這里的清風橋、清風閣名稱的由來都是因為宋代有一位屯田員外郎叫陳舜俞,他為人清廉,而且當他棄官隱居來到楓涇后,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深受百姓的愛戴,因為仰其清風亮節還把當時的鎮名改成了清楓涇。
三橋別院依河而建,整體外觀為明清時期建筑風格,融合了江南地區特色裝飾,雕梁畫棟,茶香怡人,古琴淙淙,詩情畫意,三橋別院藏匿在熙熙攘攘古舊老街深處,給人帶來柳暗花明的驚喜,在這里行也安然,坐也安然,分秒安詳,俯仰無愧!
河上的小船迎來送往不知渡過多少人,河邊的老樹老枝搖曳,不知經歷過幾代更替。遠眺水鄉,白墻黑頂,舟影波光。溪長廊,盛夏不撐傘,下雨不濕鞋。每穿過一座石橋,就是穿過一段故事,仿佛歷史滄桑。
比起其他熱門的江南水鄉,楓涇平時沒有太多多游客,游客可以在這里悠閑地欣賞小橋流水的風景。街道兩旁是兩層樓房,木格窗露出原木本色,是原汁原味的晚清風貌。古鎮有兩條主要的街道,主要景點有丁聰美術館、三百園、東區火政會等。每逢節假日和旺季,楓涇古戲臺上會有免費的傳統戲劇節目表演。楓涇古鎮南大街的頭上有游船碼頭,可以坐船體驗水鄉風情。
不知不覺中我們來到了程十發先生的祖居舊址,坐落在上海市楓涇鎮和平街151號。程十發是我國一名老畫師,曾歷任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等職。他喜歡用畫筆歌頌美好生活和壯麗河山,如今已是享譽國內的畫壇泰斗。程十發說:"我的老家是楓涇,楓涇也是滋潤我創作激情的'母親'。"在這里展出了他一部分畫作和他曾用過的作畫工具等。那花園式的老式宅院,顯得十分古樸典雅。
我們在大街上匆匆疾行,生怕落下要玩的景點。然而看時間已過11點半,不知不覺我們已進古鎮3個多小時。此時均感到有些疲憊,肚子也有些餓了。也許是周日,街上游客如織,比我們進來時增加了不少。我們走了好幾家飯店、酒樓、均客人已滿。最后在一家家常菜館謀得一張小桌子坐下。服務員讓我們點菜,我們首選當地的特色菜,清炒菱角芡實、清蒸白魚、外加青椒牛柳。飯菜一上來很快被我們消滅,補充能量后的我們又干勁十足,沒有休息就上路了。沒走多遠,眼見一家徽式建筑的大屋剛開門?磯ι系慕鹕曝“呂吉人畫館”,作為曾經的美術教育從業者,看畫展常常被認定為是一種精神享受。進到屋內,不等看前言,我就被琳瑯滿目的藝術作品所感染,那風景、那造型、那色彩別具一格,特別養眼。剛舉起手機想拍照,被跟上來的工作人員阻止,并提醒這里只能看,不能拍照。讓我好一陣惋惜。
如果大家經?瓷虾5男侣,肯定記得在上海興國賓館8號樓的市府接待大廳里的一幅大型的背景國畫《飛瀑圖》,每次市政府領導會見貴賓時電視里都將拍到這個畫面,這幅巨畫就是《呂吉人畫館》的主人呂吉人所畫。在2005年他應邀為上海興國賓館8號樓會議中心制作巨畫,韓正市長親自選中了他的這幅作品。
呂吉人,旅美華裔畫家,是國內唯一的一個在美國獲得國畫金獎的華人,著名畫家陳逸飛的同班同學。他是一位新工筆重彩畫的國畫家,他幼時就酷愛畫畫,青少年時拜國畫大師賀子健為師,打下了良好的國畫功底,后又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接受全面的美術教育。
呂吉人雖然定居美國,但他是一位受過傳統教育和有現代思維的中國藝術家,因為他有一顆中國心。他用中國人的審美眼光,用特有的藝術手段畫紐約的街景,畫威尼斯的風光。他的作品曾9次在國外畫壇上獲得大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獲獎作品是1996年在湖南湘西畫的《鳳凰早春》,在美國獲得大獎。呂吉人由此成為國內唯一的在美國獲得國畫金獎的華人。得到了同行和觀眾的贊賞。美國原紐約市市長,現美國總統候選人之一的朱利安尼看過他的畫展后,親切握手留影,贊嘆不已。
呂吉人描繪江南水鄉景色的作品,以獨具一面的工筆新形式,把前人未曾表現過的現代景觀化諸筆端,豐富擴大了中國畫的表現力。畫家筆下江南古鎮的石橋,其中水的元素幾乎貫穿了他作品的大部分,令人感覺到水的溫柔與流轉,通過一草一木散發出來的溫婉寧靜的情愫,感受中國繪畫筆墨的妙趣和濃淡韻味,皴擦渲染中體悟畫家的美學理想與藝術境界。
他1981年前往美國,進入美國紐約藝術學生聯盟接受西方現代繪畫訓練,經過學習探索,在傳統工筆重彩的基礎上,吸收西方繪畫的造型和色彩,開創出一條別具匠心、風格獨特的藝術新路。多年來,呂吉人的作品分別在美國、中國、日本、加拿大、荷蘭、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舉辦個展及聯展,是多次在國外畫壇上獲得大獎的華人。
景區最好玩的地方,我個人感覺是丁聰美術館,里面有很多小丁的著名漫畫,他是楓涇人,給楓涇帶來了很大的名譽。美術館門口右邊白墻上,一幅用漫畫勾勒的自畫像,寥寥數筆傳神地表現出畫家幽默、靜思、慈祥的神態。
丁聰漫畫陳列館坐落在古鎮北大街421號。由北大街到陳列館,要走過一段幽靜的石板小弄。進入大門,古銀杏和紫薇、芭蕉、桂花、臘梅等花木把庭院裝點得十分清新雅致。陳列館主樓是五開間二層的民國時期建筑,上下都有走廊。展出作品100余幅。幽默的畫面常讓人駐足流連。前言廳有丁聰的半身雕像和他的生平介紹。隨后,各展室分別展出了丁聰的諷刺幽默作品、名著插圖作品和人物肖像作品等。
丁聰從上世紀30年代起就開始發表漫畫作品,他對舊社會的反動統治和腐朽沒落的社會生活予以了辛辣的諷刺,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欣欣向榮景象和人民熱火朝天的工作生活予以真情歌頌,同時對一些落后的現象也給予了無情鞭撻,作品中處處透射出他的正義和良知。
在《人物肖像》作品展室,沈從文、秦怡、蕭乾、巴金、冰心、方成、馮驥才、新鳳霞、老舍、魯迅、茅盾、黃苗子、錢鐘書、聶紺弩、夏衍、王蒙等等,一個個名人以漫畫的形態,惟妙惟肖地展現在參觀者面前。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丁聰在中國文化藝術界結交的廣泛。他與中國文藝界好多知名人士都有深厚的友情。
《名著插圖》展室里可看到,他為魯迅、老舍、葉圣陶、沈從文、許地山等名家作品繪過插圖。茅盾在1980年6月與丁聰重新見面時,情不自禁地揮筆寫下了一首《五絕》: "不見小丁久,相逢倍相親。童顏猶如昔,奮筆斗猛人。" 不僅寫出了他們間的友誼,而且對丁聰的作品和人格予以高度評價,此詩手跡也展示在陳列館內。陳列館還有一間錄像室,展出了他創作和生活用過的一些物品,丁聰把它們取名為'小丁實物"。墻上還有他在十三陵水庫勞動期間,為京劇界知名人物梅蘭芳、荀慧生、馬連良、蓋叫天、周信芳、侯喜瑞、李少春、蕭長華等畫的人物畫像。
丁聰的漫畫名滿全球,畫里充滿幽默、滑稽、詼諧、智慧,讓人看過后忍俊不禁,有的甚至捧腹大笑。也有的讓人思考和冥想。他畫得漫畫,大多就象一個老頑童即興玩耍,一揮而就,卻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最后一個游覽項目是憶舊,當我們走進楓涇“人民公社”舊址 ,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過去。 楓涇人民公社舊址是上海近郊保存得較為完整的人民公社舊址,里面不僅有當年所使用的辦公室,在后院還有毛澤東像章紀念館、展品非常豐富。
走進人民公社舊址,門楣上方就是紅底金黃色的5個大字“為人民服務”。兩邊墻上分別用紅字寫著兩條毛主席語錄:“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走廊內側的青磚墻面上懸掛著14幅毛澤東主席在各個歷史時期的黑白照片。
人民公社是中國現代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1958年,全國上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在此形勢下,當時楓圍鄉也成立了人民公社,取名火箭人民公社。一直到1984年,根據上級精神,楓圍人民公社才恢復為楓圍鄉人民政府。前后26年時間,四分之一個世紀,這里一直是當時人民公社的辦公地點。那紅彤彤的宣傳標語、極“左”的大批判專欄、讓當時人崇拜的會議室,無不記載著那一段“轟轟烈烈”的歷史。
館藏中還有一些那個時期的票證,如糧票、油票、肉票等。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若干問題的決定》,標志著“票證時代”的徹底結束?吹竭@里的各種票證,我感受到時代的足音,更感慨改革開放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毛澤東像章珍藏館內收藏了由金山區私人收藏家繆時方先生多年收藏的近3000枚各式各樣的毛主席像章。珍藏館不僅集中展出了各地以及各大軍區、軍分區、警備區發行的像章,還陳列了香港、澳門、日本等地區和國家發行的像章。其中1枚是1969年日本東方輪船公司發行的毛澤東像章,目前國內僅發現兩枚。
我們見證和經歷過這段特殊的年代,觸景生情,當看到這一件件實物和還原的場景,腦子里象放電影一樣會出現當時的畫面,心里感慨良多,使我們更加熱愛祖國,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一天的楓涇古鎮游,到下午4點多鐘才基本結束,實在沒有氣力再走,看手機計步器,當天徒步達多步。盡管我們估計會落下一部分景點,但好在主要的項目如美術館、紀念館和名人故居等人文景點都看過,我認為:走過的江南古鎮雖然位置、大小、規模、新舊保護、改造翻新不同,但粉墻黛瓦、小河流水、人家,烏篷船等模式均有相同之處,自然景觀能給游客帶來感官上的體驗和愉悅,但真正帶來精神享受的應該是當地的文化、藝術、歷史和名人。楓涇之所以讓我留戀,就在于她讓我感受人文熏陶,使我大開眼界,收獲滿滿。于是我們帶著這份好心情,在太陽還未落下之前,按事先計劃好了的路線坐公交回家,在回程的路上,我與老伴調侃,好在昨天沒有來成,不然就會時間倉促,那樣不可能玩得盡興,我們不得不慶幸,意外的改變,讓壞事變成了好事。
時間:2024-11-28 作者:校園文學網 來源:校園文學網 關注:
隨筆推薦
- 巧合
- 已經有很久沒有坐火車回老家了,上一次坐火車回去,應該還是2016年,當時還有直達的綠皮車,十個小時
- 11-29
- 人文之旅楓涇古鎮游
- 上海的初冬并不寒涼,近日天氣晴好,陽光和煦,溫度也始終保持在10°~17°之間,十分舒適,適宜出游。
- 11-28
- 童年的夢想
- 俗話說,孩子盼過年,這是真的。期待過年是我們童年的夢想!
- 11-28
- 為夢想全力以赴
- 尼采說過一句話:一切殺不死我的,都會讓我變得更強。如果你認同這句話,那么生活呈現給你的一切煩惱和困難,都有可能在一瞬間變成幻想
- 11-28
- 難報父母恩
- 前些年,每當過年回家,一出火車站,就看到父母在出口處焦急地排隊接親戚,在擁擠的人流中尋找女兒,像大海撈針一樣。
- 11-28
- 在空城思考,在夢里思考
- 在地平線附近,在水邊,是你芬芳如蓮的誘惑,還是你晶瑩剔透的吸引?楊柳岸邊的河堤,清新的露珠,青春的馨香像荷花一樣開放,像相思夢
- 11-28
- 遇見你遇見的人
- 梔子花正在盛開,一簇簇、一簇簇、平平淡淡的白色、郁郁蔥蔥的綠色,美得整個夏天都很淺。
- 11-28
- 人生有愛,江河無邊
- 讀宋詞總會被很多句子震撼,和過往的感情一起沉入河中。窗外下著毛毛雨,霧蒙蒙的,下著雨。
-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