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草葉上的勇敢
小時候聽大人講神農氏的故事,浮現在腦際里的神農氏形象是一個清瘦的少年:個頭不高,大大的腦袋上毛發稀疏,一雙眼睛總是在尋找著什么,鼻翼微微翕動著,配合著眼睛同樣在尋找著什么,鼻子下的嘴唇上則沾滿了泥巴,那是他把剛剛從水邊采摘到的一片草葉急不可待地塞進嘴里時留下來的——那時,在我的想象里,神農氏的樣子,就是《三毛流浪記》里三毛的樣子。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聯想,是因為那時的我,有著與神農氏同樣的行為——采摘野草塞進嘴里品嘗,看它能不能吃。每每到了家里的母牦牛產下小牛犢,小牛犢慢慢學會吃草,草原上所有的人家便開始把母牦牛和小牛犢分群放牧。此時,正是夏天最好的時刻,茂盛的草葉覆蓋了草原,姹紫嫣紅的野花隨意地散落在草葉之間。在這個季節里,如我這樣的半大小孩每天的任務,就是把家里的小牛犢趕到離它們的母親較遠的草地上,讓它們母子在整個白天都不能見面,保證向晚時分把它們分別趕回家里,讓它們母子團聚時,母牦牛大大的乳房鼓鼓脹脹的,充盈著奶水,不但有小牛犢吃的,也有我們人類吃的。
那時的我,正值少年,正在生長的身體每天都處于一種饑餓狀態,總是想著找到一點吃的東西塞進嘴里,于是,草原上滿目的草葉和草葉間的野花便成了目標。在我的家鄉,有一種植物,形狀像極了楊樹樹葉,卻并沒有生長在樹上,而是低矮地匍匐在地上,單生或對生,微微多肉,我們稱之為“酸面片”——直至后來,才知道這種植物的學名叫“小大黃”。放牧小牛犢的季節,我們便漫山遍野地尋找“酸面片”,摘下來塞進嘴里,大嚼,味道極酸,酸中透著一絲微微的甜,是這個季節我們最好的零食。“酸面片”一般都生長在高處,爬到山上才可以找到,在這樣的地方,還有幾種植物長得與“酸面片”極像,有時候,我們并不能辨識它們,唯一辨識的方法,就是放入嘴里品嘗,如果味道不對,就馬上吐出來——這或許是植物的一種防御措施,它們長成大致相同的樣子,讓人們難辨真假,從而以犧牲自己的方式保護著彼此。
我也曾品嘗過結籽的馬藺。馬藺開花是在盛夏季節,紫紅的花朵點綴在青綠的草葉上,就像是草原綠色的頭發上隨風飄搖的一枚枚紫紅的蝴蝶結。到了深秋,馬藺花謝了,馬藺結籽了,馬藺籽形狀像極了一只微縮的袖珍菜瓜,把“菜瓜”剝開,便能看到一排排的籽兒躺在里面,就像是剝開的豌豆。我們便嘗試著吃那些籽兒,味道辛辣,如果吃多了,偶爾會出現頭暈惡心等現象,顯然是含有微毒。也許是受到豌豆可以燒烤食用的啟發,我們有時也會撿拾一些枯草,用隨身攜帶的,磨平了邊緣棱角的玻璃瓶的瓶底作為聚光鏡,對準太陽,把枯草點燃,再把“菜瓜”燒烤,燒烤過的馬藺籽味道就會好吃很多,也不會中毒。
《林間最后的孩子》一書的作者理查德·洛夫呼吁人們勇敢走向大自然,他曾提出“超強覺察力”的概念,他認為這種能力來自小時候在大自然中的各種實踐和嘗試,從而開發了一種經驗性的預判能力。理查德·洛夫提出的這一概念,時常讓我想起神農氏,神農氏正是有了這種“超強覺察力”,勇嘗百草,不惜犧牲生命,才發現了諸多野生植物內部的藥物成分,并讓一些野生植物成為了可以耕種的莊稼,救治和養育了我們的生命,沿襲出壯闊的農耕文明和中醫藥文化。
“超強覺察力”抑或可稱之為“神農精神”。這是一種經過自然洗禮的先天性的危險識別能力,這種能力是自然的賜予。我相信,只要是一個生長在自然中的孩子,都有過這種經歷,有過這種精神。
時間:2023-06-24 作者:校園文學網 來源:校園文學網 關注:
隨筆推薦
- 一片草葉上的勇敢
- 小時候聽大人講神農氏的故事,浮現在腦際里的神農氏形象是一個清瘦的少年:個頭不高,大大的腦袋上毛發稀疏
- 06-24
- 待月橫琴久
- 橫琴島的命名,則來自一個古老的傳說:天上的七仙女下凡到海邊沐浴,人間的煙火味讓她們撥琴而歌,踏浪而舞。
- 06-24
- 故鄉的夏天
- 上世紀80年代的故鄉,夏日景色迷人——綠草茵茵,萬木蔥蘢,稻花飄香,百鳥啼鳴。正值“雙搶”季節,到處都呈現出一片繁忙景象。
- 06-24
- 花名冊
- 進入立夏,繁花似錦,小區柵欄邊的薔薇花盛開得像晚霞、像朝云,其實就像它們自己:夏花。
- 06-24
- 想起海
- 書桌上,有幾枚彩色貝殼,是我從海邊帶來的?匆娝鼈儯拖肫饎倧乃飺破饡r濕漉漉的樣子,就想起大海,蔚藍、遼闊、蒼茫和此起彼伏的
- 06-24
- 到處都是童年的舞臺
- 一個娃穿著練舞服,看樣子是剛從附近的某個舞蹈培訓班走出來;另一個娃穿的是校服,還背著個小書包。
- 06-24
- 小滿未滿
- 凌晨即起,小區漫步,走著走著,抬頭間,一樹榴花的妍紅,輝映一樹枇杷的橙黃,清風徐徐,花果枝葉微拂,我的心顫動一下——真是美。
- 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