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清新的海風吹來,蘇北地區的時令仿佛突然間就進入了初夏。此時,坐在窗前,極目遠眺黃河故道上起伏不平的沙礫、灘涂、水塘以及斷斷續續的河道,再看看這片濕地上一望無際的梨樹林、蘋果園,一片片被塑料大棚覆蓋著的生態農業產業園,一座座綠樹掩映中的現代化生產廠房,幾天來的采訪讓我對濱海這座從黃河故道上崛起的城市又增添了新的感悟和認知。
歷史上,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聞名,黃河改道后多次“奪淮入海”,原本從山東流入渤海的黃河水,轉頭進入蘇北地區的淮河水道,從鹽城市濱?h境內注入黃海。1855年,也即清朝咸豐五年,黃河再度在河南銅瓦廂決口改道,此后大致以山東濟水河道為干流東流入海,這才結束了黃河奪淮的歷史。
1990年,我從連云港前往南通參加江蘇省文聯舉行的青年作家座談會,長途大巴途經鹽城市濱?h。那巧奪天工的篆河兩岸的柳制品、香醇的五醍漿美酒,讓我對濱海這座沿海城市充滿了好奇。那是我第一次在鹽阜大地上穿行,那時的濱?h,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穩步向前。雖還沒有今日的高樓林立,但灘涂原野上散布的嶄新的江南民居造型的瓦房,折射著這里的人們對審美的追求。在毛澤東同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動員下,經過百萬水利大軍多年的艱苦奮戰,這里已經建設成旱能灌、澇能排的縱橫水利網絡,使水患變成了水利,淮河水四季安瀾,人民安居樂業……當時的濱海,依靠黃河故道留下的沃土,一舉躍升為全國產糧大縣。231省道兩旁,田里的莊稼一畦畦青,一片片綠,滿地都是郁郁蔥蔥,散發著濃郁的生命氣息。一眼望去,整個濱海仿佛沒有山丘,沒有高層建筑,整個縣域橫陳在廣袤的黃河故道上,等待著建設者描繪更為美好的藍圖。
今年初夏,我再次來到濱海大地,感受著時代發展的足音。三十年彈指一揮,這里已然今非昔比。那天,我們乘坐的中巴車剛剛進入“梨花語農業產業園”的大門,透過打開的車窗,就能聞到一陣淡淡的幽香,路途中的困意頓時一掃而光。一望無際的濱海梨樹蒼翠欲滴,雖然剛剛過了開花時令,但我仍能感受到一片片“白云”降落林間的情景,那簡直就是一幅秀美的田園畫卷!站在梨園一座二層小樓向外看去,園中的梨樹成片相連,它們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地組合在一起,任綠色向無垠的遠處延伸,真是風景這邊獨好!這里有樹齡逾六十年的老梨樹,也有近年移植進來的新樹種?窗桑∵@些嫩嫩的梨葉剛剛被春風染綠,梨花凋謝的枝頭上已經掛滿了鵪鶉蛋大小的一串串雛梨,在陽光下簇擁著、傲立著,煞是可愛。
在采訪中我了解到,勤勞的濱海人民為夯實穩糧保供的“米袋子”,對黃河故道傳統農業進行開發與創新,著力培強優質稻米生產片區,充分利用渠南四鎮的土壤條件,發揮射陽河、篆河等水網優勢,打造了三十萬畝優質稻麥種植基地,確保二百萬畝以上糧食種植面積不被其他產業占用,使全縣糧食綜合產能穩定在一百萬噸左右。
黃河故道土質肥沃,隨便抓起一把泥土,好像都能擠出油來。從這片土地上長出的農產品別具風味。濱海人為加快推進黃河故道優勢農業的綜合開發,常年堅持打造特色農業走廊、綠色生態走廊和旅游觀光走廊。環境變了,產量上去了,種植的品種也更加多元化。但濱海人意識到,酒香也怕巷子深。于是,在一座展示大廳里,一塊巨大的電子屏幕映入我們的眼簾,我們從中欣賞到當代“互聯網+”對濱海農產品出村進城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各個銷售平臺上建構的統一品種、統一標準、統一標識、統一銷售的“四統一”營銷模式,正在全網打響“濱海大米”“濱;ㄉ”“濱海水果”等品牌。我幾經周折,電話連線當地知名的界牌鎮條河小花生合作社,合作社的理事長向我介紹:“濱?h生產的小花生以皮薄、仁滿、出油率高而出名。現如今,我們重點推廣適宜本地生長的花生品種,通過網絡平臺營銷,既有效降低農民種植特色經濟作物的風險,又遵循市場價格規律,實現了與網絡平臺的互利共贏。”
走過濱海大地,常常有漫步在城市公園的感覺。無論是寬敞的機動車路,還是蜿蜒的羊腸小道,路面清潔平整,路兩邊植被豐厚,花團錦簇,都讓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人賞心悅目。走在濱海的土地上,我們隨處可見休閑觀光、旅游民俗、健康養老等新業態的身影,給當地百姓創業、就業提供了寬闊平臺。由此我深深地感受到,濱海人正以全新的精神風貌,行進在對美好新生活追求的征程中,一個更加時尚、更富姿容的新濱海已然崛起在這片黃河故道上。
在黃河故道,在濱海大地,我感慨萬千。濱海人能將不毛之地的黃河故道灘涂、寸草不生的沿海鹽堿地改造成五谷豐登的糧倉、科技創新的工業園,不正是一種奮斗拼搏精神的生動寫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