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懷念融進江水
當我站在屈子祠的門前,迎面而來的汨羅江比我想象的窄。
蛇形的走勢,緩緩流淌,從江西修水一路延展到湖南境內,最后注入煙波浩渺的洞庭湖。
江水無聲地逝去,浸潤了兩岸,茂密了草木。不時看到水鳥從大片開闊的濕地起飛掠過江面。
走向江邊,水面很肅靜。潺潺而下的腳步,似乎伴著古老的低吟淺唱:“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瑯……”(屈原《九歌》)。我突然感覺到空氣中飄落著兩千年多前那個五月的味道,這氣味,把一個清瘦的身影帶到江邊。
他就是屈原。21歲時被楚懷王封為左徒,在內政外交上與楚國腐朽貴族勢力不斷發(fā)生尖銳的矛盾,先后兩次遭到流放,被逐出郢都18年,年邁時居住在汨羅江北岸的玉笥山上。
面容憔悴的屈原,身體孱弱得形同枯槁,披散著頭發(fā)在水澤邊一面走,一面淚水傾涌。“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屈原《離騷》)。他慨嘆被楚頃襄王放逐于洞庭湖一帶后,無時無刻不為他的祖國的命運憂心,為處于戰(zhàn)亂中的同胞的悲慘處境哀傷。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楚國國都郢(今湖北江陵),楚頃襄王狼狽地逃到陳(今河南淮陽),把國都也遷到了那里。殘酷的現(xiàn)實終于使屈原感到絕望,“舉世混濁而我獨清,人皆醉而我獨醒”(屈原《漁父》),平生的理想和抱負都已付諸東流,他不忍看到楚國一步步走向滅亡。五月五日的那天,屈原義無反顧地躍向汨羅江的最深處,投江殉國。
幾條小舟從我的面前劃過,駛向江心。恍若漁夫們當年劃船驅散魚群,以槳櫓擊水,驅魚尋尸。又將楝樹葉包裹的飯團,纏上彩色絲帶“撲通、撲通”地投進江里,希望喂飽魚蝦蟹就不會去咬屈原之身。
屈原悲壯的一躍,留給后世千百年的懷念。人們將沉痛的懷念融入江水,產生出千古傳承的風俗——龍舟和粽子。
端午節(jié),不僅在漢族地區(qū),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甚至在海外的華僑中流傳起來,成為中華民族積累了千多年的巨大記憶來源。這一天,人們寄托哀思,蕩舟江河之上,吃粽子,端午成為民間傳統(tǒng)四大節(jié)日之一。
文化傳統(tǒng)是一份精神,也是一種堅持。香港最熱鬧的端午節(jié)活動,少不了已在香港舉辦多年的“國際龍舟邀請賽”。今年的“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將在6月24日和25日的尖東海濱舉行,同場競渡全球最高專業(yè)水平的龍舟賽事。超過160支來自內地及海外勁旅,還有近4000名龍舟好手將云集維多利亞港灣。
記得那年,龍舟競渡大賽在香港仔海濱公園海旁舉行。從我們報館的大廈陽臺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用印有鱗片的中國龍頭和龍尾作裝飾的一條條龍舟,像一支支狹長的船只整裝待發(fā)。穿著五顏六色隊衣,來自世界各地的比賽團隊聚集在一起。
比賽開始,隨著發(fā)令槍響,一條條龍舟如離弦之箭射出,健將們呼著號子奮力揮動臂膀,劈波斬浪、疾速前行,演繹中流擊楫的奮斗……
香港仔避風塘人頭涌涌,人們伴著強烈、澎湃的拍子,大聲助喊。那種浪花飛濺、鑼鼓震天的熱烈氣氛,百舸爭流、扣人心弦的盛大場面,讓人仿佛聽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的堅毅之聲。
小小龍舟,寄托了人們對屈原的懷念,承載著歷史與文化,劃過了千年時光。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和象征的龍舟,蘊含著人們團結、協(xié)作、拼搏、進取向前的精神,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無比重要的符號。
沿著汨羅江,我默默地前行。江水依舊保留著昔日的姿容,向人們詮釋著生命自由生存的本質和意義。
岸邊的野花中哪些是屈原深深喜愛過的香草?我低下頭來彎腰尋找、采摘,不論是亭亭玉立的艾蒿,還是去皮不死的木蘭,或是淡淡清香的惠芷。
我相信,一簇小花能夠讓整條汨羅江擁有生機。灑向江里,也許能讓屈原獲得慰藉。
時間:2023-10-17 作者:校園文學網 來源:校園文學網 關注:
隨筆推薦
- 蛻變
- 那天,我與二哥去看望堂舅。回家路上,兄弟二人邊走邊聊。
- 10-25
- 把懷念融進江水
- 當我站在屈子祠的門前,迎面而來的汨羅江比我想象的窄。
- 10-17
- 又見黃河故道
- 一陣清新的海風吹來,蘇北地區(qū)的時令仿佛突然間就進入了初夏。此時,坐在窗前,極目遠眺黃河故道上起伏不平的沙礫
- 10-17
- 麥熟時節(jié)
- 芒種,沒有一絲風。太陽明晃晃地照著,一片盎然勃發(fā)的生機中,小麥是最早進入成熟期的農作物之一。
- 10-11
- 家有茶山
- 南國有嘉木,是茶。在山河湖海間鋪展,江為茶水,嶺為茶山……
- 10-11
- 那只高飛的鷹
- 連續(xù)五天的“大地文心”生態(tài)文學作家采風山東行結束了,我的腦海中卻總也放不下一個畫面:一位老人,奮力將一只鷹放飛天空。
- 10-11
- 樂評人迪倫
- 去年末,鮑勃·迪倫在美國出了本新書,The Philosophy of Modern Song(《現(xiàn)代歌曲的哲學》)。
- 10-11